搜索

《大观灯》是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作者不详。解放后,艺人李青山、徐文臣、张勤首次演出传统剧目《大观灯》。大观灯,是80年代,东北地区最具代表的早期小品形式·当年,赵本山和潘长江就以它火遍整个东北地区。据说,连续演出500多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大观灯

演员
赵本山 潘长江

年代
80年代


类别
二人转传统剧目

流行地区
东北地区

目录
1剧目简介
2演出情况
折叠编辑本段剧目简介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的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大约有300年的历史。《大观灯》是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因赵本山和潘长江的挖掘和发展,二人的演出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演出火遍整个东北地区。据说,连续演出500多场!


折叠编辑本段演出情况
86年大观灯让赵本山一举成名。

上个世纪80年代是艺术女神对于铁岭特别垂青的年代。就在赵本山拄着盲人探路的马竿,沿着辽北的山间小路走向他的艺术殿堂的同时,"关东丑王"潘长江也一瘸一拐地向他的艺术之路行进。
赵本山
赵本山
李春明:"潘长江父母是铁岭县剧团评剧演员,他从小就学评剧。由于他身材的原因,当初到院团去考都考不上,也就是说演出时穿的道袍都穿不起来,所谓道袍,咱们说的大褂吧,个矮穿不起来。当时他父亲和我关系很好的,找我说小江怎么整,帮帮忙吧。小江来了我一看,我说让他上艺术团来,因艺术团二人转、拉场戏它是丑角艺术,你人太漂亮还不行,它一旦一丑啊,咱们铁岭艺术团正好缺丑角,然后就过去了。"

农村青年赵本山和梨园子弟潘长江相会在《大观灯》,两个人一瞎一瘸,成了整台戏的两个台柱子。

李海: "实际上铁岭演的《大观灯》把历史上的《大观灯》发展了。发展就是说一个瞎子、一个瘸子点戏,点现代戏。观众需要啥,甚至点小品,里边可以掺杂小品,中间用一种小品语言串连起来,每个小品中间串连词都非常响,包袱响,老百姓非常乐。"

赵本山: "那是1986年,刚刚出现流行歌曲,什么舞星、歌星都挺好,后来我们没办法了,成立一个小队,就这么把《大观灯》演活了,从乡村走向城里,一直打到沈阳。"

那一段时间,沈阳的观众好象中了邪,《大观灯》使他们如醉如痴。辽北风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刮起来了。

李海:"8点开演一直演到晚上10点多钟、十一二点。不知道外边黑白,吃饭都在剧场。在一个剧场演出这么多场,我感觉在全国不能说创吉尼斯记录吧也很少见。"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 李静:"没有空调,设备简陋,哗哗地吹呀,吹个阳干,还没等吹太干,下场戏又开始了,又得穿上去。"

郭洗风:"经过修改搬到舞台特别火,赵本山潘长江合作得非常成功。成功在观众看得捧腹大笑,观众受不了实实在在地乐。就是个高兴,笑破肚皮,笑岔气了。"

李静:"本山一上台就不是他了,本山演戏特别有技巧,他随着情绪来,有时就不照台词说了,那种演出真是,本山一上台真的就来神了。"

李春明:"演得昏天黑地,在大戏院都演到第五场了,演员还问,李导下场几点开演,歇半个小时行不行,那时都后半夜了。"

原沈阳大戏院经理 武树森:"对赵本山有特殊待遇,赵本山演出累呀,每天每一场补助100块钱,每天给他买一只鸡,那时夏天炎热呀,每天买个西瓜。"

李春明:"辽艺的李默然去看戏,抗敌话剧团的全体人员去看戏,专业团体都去看,说铁岭现象嘛。赵本山、潘长江铁岭团都怎么了,老百姓没完了买不着票啊,他们都不理解。"

武树森:"他们连续在沈阳演出200多场,一天三场,观众从来场场满员,很受观众欢迎,全城争看赵本山,买票拉人。"

李春明:"这台节目也是本山现象啊,东北风啊,不管怎么说这台戏我们演了二千多场,这在辽宁戏剧史上可能也是没有的。"

《大观灯》火爆沈阳城,赵本山和潘长江"以天下第一瞎"和"天下第一瘸"扬名东北。


潘长江: "我和本山演完《大观灯》之后,在辽宁都知道有个"天下第一瘸"。

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主任编辑 黄海涛:"他很有自己的特点,他有童子功,练过戏曲,所以他在创作过程中要比别人使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代价。"

潘长江: "可以说演出生涯中也是最劳累的时候,也是最长知识的时候,也是实践机会最多的时候。最起码同观众面对面交流在舞台上,知道观众哪地方愿意笑,哪地方不笑,演完以后下来找找原因,台上即兴发挥,挺得心应手的。"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天下第一瞎"和"天下第一瘸"成为赵本山和潘长江的雅号,他们带给观众的是机智、喜悦和幽默。 今天我们才意识到,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以赵本山为为代表的铁岭艺术家们为以后小品这一戏剧样式走进艺术殿堂和千家万户做着各种资源性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