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点击播放
主页 > 剧本 > 情景剧剧本 > 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

发布时间:2020-05-27 20:31 作者:小品之家 阅读次数:

《山楂树之恋》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田沁鑫执导,小彩旗、韩东君主演的话剧。

该剧根据艾米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在文革时期,静秋和老三两人之间从相识再到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

于2014年7月3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乌镇大剧院首演。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山楂树之恋

类型
话剧

导演
田沁鑫

主演
小彩旗、韩东君

编剧
胡靖梵


制片人
李东、老象

上映时间
2014年7月3日

片长
75分钟

出品公司
中国国家话剧院

目录
1剧情简介
2演职员表
3角色介绍
4音乐原声
5幕后制作
6演出信息
7作品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1974年初春的山楂树下,她和他像两颗干净的种子,第一眼,就
剧照
剧照(共5张)
种在了彼此心里。他送她钢笔,擦掉她沾在手上的墨迹。他送她满树的山楂花儿,染成最好看的红穿在她身上。他送她回家,在黑夜里牵起她发抖的手。他送她爱情,他说:我等你一辈子。她拥有了钢笔,拥有了红色毛衣,拥有了他微微出汗的掌纹,拥有了他的爱情。她说,我还不知道爱情,就知道了生死。他说,我知道了爱情,也懂得了生死  。[1]

折叠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折叠演员表
角色 演员
静秋
小彩旗
老三
韩东君
读者
王欣如
读者
艾佳
折叠职员表
出品人 周予援、吴又(联合)、徐玮(联合)、董文洁(联合)
制作人 李东、老象
监制 景小勇、王晓鹰、史丽芬、戈大立、罗大军
原著 艾米
导演 田沁鑫
编剧 胡靖梵[2]
折叠编辑本段角色介绍


小彩旗饰演静秋
老三的恋人,她拥有了老三的钢笔,拥有了老三的红色毛衣,也拥有了老三的爱情。但她还不知道爱情,就知道了生死。


韩东君饰演老三
静秋的恋人,他送给静秋钢笔,送给静秋满树的山楂花儿,染成最好看的红穿在静秋身上。他知道了爱情,也懂得了生死。[3]

折叠编辑本段音乐原声
曲目 作词 作曲 演唱形式 备注
《恰好》 常石磊 常石磊 霍尊独唱 主题曲 [4]
折叠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折叠创作背景
《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所著同名长篇小说,早在被张艺谋买去电影版版权之先,《山楂树之恋》的话剧版版权便被话剧制作人、国家话剧院演员周莉购买,并着手开始了筹拍工作  。导演田沁鑫则表示,将《山楂树之恋》编成话剧,旨在将纯爱推向极致,将散文诗话的语言与简约唯美的舞台变幻搭配,表达“爱情是一种精神,纯粹是一面旗帜”的意境,用温暖的情感关怀,传递至观众内心  。

折叠演员选择
导演田沁鑫在接下执导话剧《山楂树之恋》的工作后,决定由小彩旗来扮演静秋这个角色,导演看中小彩旗,是因为多年前观看过由小彩旗参演的舞剧《藏迷》,并被她的表演所感动  。而对于男主角老三的选择,导演则选择了韩东君,是因为他和电影版《山楂树之恋》中的“老三”窦骁有着相同的干净气质  。[3]

折叠舞台表演
导演田沁鑫是依据小彩旗的气质来做的舞台设计,因为剧名叫《山楂树之恋》,所以这棵树很重要,道具只有一棵树和舞台两侧的两台电脑  。全剧也只有75分钟和四个演员,两位主角的表演基本就是一边跑一边说台词,情绪变化则主要靠脚步的快慢来表现。除了两位主角外,原著中的其他角色都被略过不提,另外两位参与演出的演员,则以读者的身份进行着阅读交流,以此来贯穿全剧的剧情。对于全场从头到尾跑下来的表演形式,导演表示跑步这种方式比较有冲击力,两位主角的跑也各有寓意,老三是跑向死亡,而静秋则是跑向爱情  。

折叠音乐选择
导演选择霍尊来演唱话剧的主题曲是因为早在话剧筹备阶段,便听过霍尊的演唱,感觉特别适合《山楂树之恋》,在随后的面对面交流中便确定了该次合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择后,导演最终决定将常石磊词曲创作的歌曲《恰好》,由霍尊来演绎成为话剧版《山楂树之恋》的主题曲  。[5]

折叠编辑本段演出信息
折叠主创单位
出品 中国国家话剧院
联合出品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北京凤凰联动戏剧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大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福星全亚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

折叠演出场次
演出时间 演出地点 剧场
2014年7月3日

浙江省嘉兴市 乌镇大剧院
2014年7月8日至7月16日 北京市 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2014年10月24日至10月26日 上海市 艺海剧院
2014年10月29日至10月30日 广州省深圳市 深圳保利剧院
2014年11月2日 广州省广州市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2014年11月5日至11月6日 湖南省长沙市 湖南大剧院
2015年3月21日至3月22日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大行宫会堂
2015年4月17日 广州省深圳市 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 [6]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山楂树之恋》不是表面浅显却内涵丰富的那一种话剧。它的表面
演出照
演出照(共5张)
​浅显,内涵也很浅显。话剧的时长很短,但是它让人觉得冗长,尤其是前一个小时。该剧在舞美方面有一些尝试,它用了多媒体的手段,这是非常好的。可是,“能够使用新手段”与“合适地使用新手段”存在多大的差别,恐怕每个观众都可以感觉得到。在剧末,观众还是看到了一些田沁鑫的功力。那是在老三去世后,两个演员在舞台上的那一段对于过去几个月回忆的重叠交叉复述,它产生的效果催人泪下。当霍尊演绎的歌曲在大屏幕中放出来,也算贴皮贴骨,有进一步的渲染。然而太迟了,结尾虽然集了千钧之力,毕竟大势已去 。[1](《北京青年报》评)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